年表
1895
2月2日,生於清領時期的臺灣省臺南府嘉義縣。父親陳守愚為一私塾教師,母親則在陳澄波出生後不久去世;後因父親另娶,被送交至乳母家寄養。
4月17日大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,臺灣、澎湖割讓給日本,進入日治時代。
1897
改由祖母林寶珠撫養,祖孫兩相依為命,祖母以販賣花生油和雜糧維持生計。
1907
祖母老邁不能謀生,改由二叔陳錢撫養。
13歲進入嘉義公學校(今崇文小學)就讀。
1909
父親陳守愚逝世。
1913
嘉義公學校畢業。
嘉義公學校畢業證書。
1913年嘉義公學校畢業紀念照。第三排左八為陳澄波。
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(校址位於現今臺北市立大學),受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指導,開啟對西洋美術的初步接觸和認識。
石川欽一郎像
1917
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畢業。
1917.3.11陳澄波(前排右二)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時與同學在臺北市省立博物館前合照。
任嘉義公學校訓導。任教期間因教學認真、表現優異,數次領取嘉冕獎金。
1918
與嘉義南門張濟美次女張捷結婚。
1919
長女陳紫薇出生。
1920
轉任水堀頭公學校(今嘉義縣水上國小)。
約1920-1923年陳澄波(右立者)在水堀頭公學校湖仔內分校任教時,指導學生寫生課。
1923
以漢文投稿彰化崇文社第37期徵文,並獲得第六名之獎勵。
1924
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的圖畫師範科。夜間並在本鄉繪畫研究所進修素描,前後五年。
1924年陳澄波(中坐者)赴東京留學前與水堀頭公學校教職員合照。
次女陳碧女出生。
1925
〈南國の夕陽〉入選第二屆白日會展。
與陳植棋在日本擬籌組美術團體「春光會」,但因學長黃土水反對而作罷。
1926
〈南國の川原〉、〈南國の平和〉入選第三屆白日會展。
〈嘉義の町はづれ〉(現名〈嘉義街外(一)〉)入選日本第七屆帝國美術院展(簡稱「帝展」)。
1926.10.10陳澄波第一次入選帝展,在畫室接受報社記者訪問時所攝。
嘉義街外(一)
長男陳重光出生。
1927
〈雪景〉、〈媽祖廟〉入選太平洋畫會第二十三屆展。
〈嘉義公會堂〉入選第八屆中央美術展覽會。
自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畢業,並入研究科繼續學業。
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畢業證書。
〈秋ノ博物館〉、〈遠望ノ淺草方面〉入選第四屆槐樹社展。
〈秋の表慶館〉、〈雪の町〉入選第四屆白日會展。
於臺北博物館個展。展出油畫〈嘉義町外〉、〈南國川原〉、〈秋之博物館〉、〈美校花園〉、〈西洋館〉、〈初雪上野〉、〈朱子舊跡〉、〈鼓浪嶼〉、〈郊外〉、〈伊豆風景〉、〈雪街〉、〈黎明圖〉、〈潮干狩〉、〈紅葉〉、〈須磨湖水港〉、〈觀櫻花〉;水彩畫〈水邊〉;日本畫〈秋思〉等作。
於嘉義公會堂個展,展出作品61件。
與廖繼春、顏水龍、范洪甲、何德來、張舜卿組成「赤陽洋畫會」,並於9月1-3日於臺南公會堂展出,作品120餘件。
1927.9.1-3赤陽會第一次在台南公會堂展出。右二顏水龍;右三廖繼春;右四陳澄波。
〈街頭の夏氣分〉(現名〈夏日街景〉)入選日本第八屆帝展。
夏日街景
帝室博物館
〈帝室博物館〉入選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(簡稱「臺展」)。
與林玉山共同舉辦書畫展於嘉義公會堂娛樂部。
1928
〈新高の白峯〉入選第五屆白日會展。
〈不忍池畔〉入選一九三○協會第三屆展。
〈歲暮の景〉入選第五屆槐樹社展。
〈雪景〉入選第十五屆光風會展。
個展於廈門旭瀛書院,作品40件。
1928.7.30陳澄波(前排右四)在廈門旭瀛書院個展時與友人合影
〈空穀傳聲〉、〈錢塘江〉入選福建美展。
〈龍山寺〉(特選)、〈西湖運河〉入選第二屆臺展。
油畫〈龍山寺〉奉納於萬華龍山寺,並與黃土水的雕刻〈釋迦像〉一起陳列在會議室內。
龍山寺
1929
〈西湖東浦橋〉入選第六屆槐樹社展。
西湖東浦橋
自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研究科畢業。
〈早春〉、〈清流〉、〈綢坊之午後〉參展教育部於上海主辦之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。
清流
綢坊之午後
〈湖上晴光〉、〈外灘公園〉、〈中國婦女裸體〉、〈杭州通江橋〉四件作品參加西湖博覽會。
夏,張大千與俞劍華即將前往日本,行前張大千、張善孖、俞劍華和楊清磬等四人合繪一張花果水墨軸,由王濟遠題字,送給陳澄波作紀念。
與汪荻浪一起獲聘為上海新華藝大西洋畫教授。
參展藝苑繪畫研究所舉辦的第一次美術展覽會「現代名家書畫展覽會」上海寧波同鄉會,展出〈晚潮〉(風雨白浪)與〈前寺〉(普濟寺)。
〈早春〉入選第十屆帝展。
早春
〈晚秋〉(特選‧無鑒查)、〈普陀山の前寺〉(無鑒查)、〈西湖斷橋ノ殘雪〉(無鑒查,又名〈清流〉)入選第三屆臺展。
晚秋
任藝苑繪畫研究所指導員。
1930
至昌明藝術專科學校任教。
〈杭州風景〉入選第七屆槐樹社展。
〈普陀山の普濟寺〉入選日本第二屆聖德太子美術奉贊展覽會。
參與赤島社第二屆展覽會於台南公會堂。
接家人到上海同住。
個展於臺中公會堂,作品75件。
1930.8.16-17 臺中公會堂個展展場一隅。
應上山滿之進前總督之囑,赴臺灣東海岸達奇里溪(今之立霧溪)寫生。
任上海藝苑繪畫研究所名譽教授。
〈普陀山の海水浴場〉(無鑒查)、〈蘇州の虎丘山〉(無鑒查)入選第四屆臺展。
蘇州の虎丘山
1931
辭去新華藝專西洋畫科主任的職務。
1931年攝於上海。右起為長女陳紫薇、妻子張捷、次女陳碧女、陳澄波、長子陳重光與六堂弟陳耀棋。
參展上海新華藝專「新華畫展」於新世界飯店禮堂。
油畫〈人體〉參展藝苑第二屆展覽會。
第三屆赤島社展於臺北舊廳舍舉辦,展出五件出品〈上海郊外〉、〈男の像〉等。
至江蘇無錫寄暢園、太湖黿頭渚、惠山等地寫生。
1931.8.12陳澄波於太湖黿頭渚寫生留影。
與倪貽德、龐熏琴、周多、曾志良在上海梅園酒家召開「決瀾社」第一次會務會議。
〈蘇州可園〉入選第五屆臺展。
三女白梅出生。
辭去新華藝專西洋畫科主任的職務。
1932
參與決瀾社第二次會務會議。
〈西湖風景〉入選第七屆春臺展。
一二八事變發生後,將家人從上海送返臺灣。
受推薦代表中華民國參展芝加哥世界博覽會(1933-1934)。
〈松邨夕照〉入選第六屆臺展。
1933
由上海返台定居。
〈西湖春色(一)〉入選第七屆臺展。
陳澄波與與其油畫作品〈西湖春色(一)〉合攝於嘉義市蘭井街老家。
1934
〈西湖春色(二)〉入選第十五屆帝展。
西湖春色(二)
街頭
〈八卦山〉(特選‧臺展賞)、〈街頭〉入選第八回臺展,並獲得五年的「無鑒查」資格。
參加在鐵道旅館舉辦的「臺陽美術協會」成立大會。
次男陳前民出生。
1935
〈南國街景〉、〈不忍池畔〉入選日本第二十二屆光風會展。
〈樹蔭〉、〈夏日〉、〈芍藥〉、〈たそがれ〉、〈街頭〉、〈西湖春色〉、〈新高の殘雪〉參展第一回臺陽展。
〈春の阿里山〉(現名〈阿里山之春〉)、〈淡江風景〉入選第九屆臺展。
1935年秋陳澄波與其油畫作品〈阿里山之春〉(右)〈逸園〉(琳瑯山閣)(中)〈淡水〉(左)合攝於嘉義市蘭井街老家。
1936
〈淡水の達觀樓〉入選第二十三屆光風會展。
臺灣文藝聯盟主辦綜合藝術座談會,於昭日小會館舉行,陳澄波、林錦鴻、楊佐三郎、曹秋圃等參加。
〈觀音眺望〉、〈淡水風景〉、〈北投溫泉〉、〈逸園〉、〈芝山岩〉參展第二屆臺陽展。
1936.7.13臺陽美展會員在臺南公會堂合影。前排左一為陳澄波。
臺灣書道協會主辦,第一屆全國書道展於教育會館舉行,陳澄波長女紫薇、次女碧女、長男重光皆以楷書入選。
〈岡〉、〈曲徑〉入選第十屆臺展。
岡
曲徑
因連續10年入選臺展而受表彰。
1937
〈淡江風景〉入選第二十四屆光風會展。
〈野邊〉、〈港〉、〈妙義山(金洞山)〉、〈赤い家〉、〈阿里山〉、〈白馬〉參展第三屆臺陽展。
1937.5.8第三回臺陽展南下臺中移動展時,臺陽美協的主要畫家與出面歡迎的臺灣文藝聯盟的會員們合攝。坐者右起洪瑞麟、李石樵、陳澄波、李梅樹、楊三郎、陳德旺,前排立者右六為楊逵。
〈劍潭山〉參展皇軍慰問繪畫展。
1938
〈嘉義遊園地〉入選第二十五屆光風會展。
〈裸婦〉、〈ダリヤ〉、〈劍潭寺〉、〈新高の日ノ出〉、〈辨天池〉(現名〈嘉義公園(一)〉)、〈嘉義公園〉、〈鳳凰木〉、〈妙義山〉參展第四屆臺陽展。
嘉義公園(一)
古廟
〈古廟〉(無鑒查)入選第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(簡稱「府展」)。
1939
〈椰子林〉入選第二十六屆光風會展。
〈南瑤宮〉(現名〈水邊〉)、〈春日〉、〈駱駝〉等參展第五屆臺陽展。
水邊
濤聲
〈濤聲〉(推選)入選第二屆府展。
1940
〈水邊〉入選第二十七屆光風會展。
〈牛角湖﹞、〈日の出〉、〈江南春色〉、〈嵐〉等六件參展第六屆臺陽展。
任「青辰美術協會」特別會員,負責指導嘉義的洋畫家,並於8月29日-9月2日舉行第一屆展覽。
陳澄波(右四)與青辰美術協會會員合影,左起三張義雄、四劉新祿、右起二林榮杰。
〈夏之朝〉入選第三屆府展。
夏之朝
1941
〈池畔〉入選第二十八屆光風會展。
〈風景〉等參展第七屆臺陽展。
臺灣文學雜誌主辦的洋畫小品拍賣會上,與李梅樹和李石樵等捐贈作品50件。
〈新樓風景〉入選第四屆府展。
新樓風景
1942
〈お花を摘む女達〉(摘花的女孩們)入選第二十九屆光風會展。
〈新樓風景〉等四件參展第八屆臺陽展。
〈初秋〉(推薦)入選第五屆府展。
初秋
1943
〈嘉義公園〉等作參展第九屆臺陽展。
〈新樓〉(推薦)參展第六屆府展。
1944
〈參道〉、〈鳥居〉、〈碧潭〉、〈防空訓練〉、〈銃後の樂しみ〉、〈新北投を望む〉參展第十屆臺陽展。
1945
二次大戰結束,日本無條件投降,國民政府接收臺灣。
任嘉義市各界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。
任嘉義市自治協會理事。
1946
當選嘉義市第一屆市參議會議員。
擔任第一屆臺灣省美術展覽會審查員,並展出作品〈慶祝日〉、〈兒童樂園〉、〈製材工廠〉。
1946.10.22-31第一回臺灣省美術展開幕,部分審查委員合影於臺北中山堂會場招牌前。後排右一為陳澄波。
慶祝日
1947
二二八事件發生。
3月25日,受二二八事件牽連,在嘉義車站前遭公開槍決,享年53歲。